在经历了一季度的艰难调整之后,经济在二季度迎来了宏观政策的不断加码,与工业和投资相关的4月经济数据格外引发关注。
国家统计局5月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1-4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
虽然4月工业增加值较3月有所回升,但1-4月的工业增加值、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都低于预期。毫无疑问,这几项经济数据是观察经济运行和今后宏观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特别是工业数据。
工业增加值回升,给“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这一判断提供了不小的支撑,尤其是在一季度经济增速降至近来年低点的7%,二季度就成为“稳增长”关键的一个季度。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对上述数据的解读是,“4月国民经济运行仍处于合理区间”,“政策措施效果显现,经济活力趋于增强”。而从近两个月密集出台的降准、降息、降税、清税等不断加码的宏观政策可以看到,中国正在力保二季度经济不出现明显波动。
从宏观政策来看,重点扶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效果开始显现,这是4月工业数据回升的一个重要动力,同时也表明,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保证实体经济平稳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已经成为共识。
从经济运行的微观变化来看,3月工业增加值低于预期的两个原因——房地产市场和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的结构性调整所导致。而4月的数据显示,非公工业和民间投资的回升是工业增加值的主要动力,也就是说,民营经济对当前的经济转型功不可没。
除了宏观政策和民营经济,还有什么对4月工业增加值回升起到了关键作用?实际上,在政策和经济主体之外,整体经济的内生动力也逐渐发挥作用。
4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超过10%,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符合消费升级方向的产品生产和销售也增长较快,4月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生产同比增速高达近50%。此外,随着新产业、新业态引领作用日益明显,中国“互联网+”继续迅猛发展。1至4月,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超过40%,其中网上服务零售额增长43%左右,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40%左右。
如何保证内生动力不断持续,为经济转型提供重要的动力支撑,是当前宏观经济调整的重中之重,这也是对宏观政策的一次巨大考验。一者“稳增长”政策在保证经济处于合理运行区间同时要避免刺激过度,二者“稳增长”政策能否在预期的时间内发挥作用,在经济和调控政策均处于“新常态”的当下,政策既要留足提前量又要有的放矢,难度高于以往。
由此可以清楚看到,那些代表着新产业、新业态的行业,与产能过剩和重复投资的钢铁、水泥等行业相比,明显的优势行业调整更快、成本更小。新兴产业增长加快,既来自于前一阶段的产业政策调整,也会对未来产业发展带来良性影响。因此,要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特别是二季度经济不出现明显波动,宏观政策的连续性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对于工业来说,受政策影响的环节颇多,而且能够对其产生影响的政策往往来自多层级的政府部门,尤其在信贷和税收方面,不仅要继续给予必要的支持,还应该在政策执行层面加大监督力度,真正保证好的政策可以被顺利执行,可以给企业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文章来源: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