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中储粮进口玉米拍卖,国内玉米价格普遍承压、甚至小幅下降。与之呼应,山东、黑龙江深加工企业到货量出现阶段性上升,北方港口玉米下海量有所增加,国内玉米价格整体承压。以下结合相关数据简要回顾分析之。
一、北方深加工企业收购量有所上升:部分粮商开始卖粮
据跟踪统计,截至7月上旬,东北、山东部分深加工企业门前到货量出现小幅上升,但毕竟是传统青黄不接期,到货规模明显低于一季度至二季度初。业内人士反馈,由于近期国内玉米价格下行,且小麦替代、进口政策粮拍卖等利空频出,部分前期囤粮粮商开始销售库存,导致近期上市量有所增加,参见下图。
二、近两周北方港口玉米下海量有所增加,且同比偏高
伴随着北方八港玉米库存量已下降至400万吨以内,近两周北方港口玉米下海量有一定上升趋势。不过,从上年情况来看,北方港口玉米下海量真正上升还需等待至35周-36周,即9月份北方新粮首批收获上市以后,因为新粮上市压力下,此时也是粮商销售陈粮的最后阶段。值得注意的是,与上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北方八港玉米周下海量同比明显偏高,这与今年上半年饲料配方中(特别是南方沿海)内贸玉米比重增加相呼应,参见下图。
三、中储粮玉米轮换情况:采购与投放总规模相对均衡
在中储粮向市场投放进口储备玉米之际,一些业内人士开始关注中储粮玉米的常规轮换。据跟踪统计,截至7月上旬,中储粮公开采购和拍卖的玉米规模相当,均在300-400万吨之间,均衡轮换特征明显。差别在于,第14周以后中储粮竞价采购玉米“降温”,拍卖则维持在每周10-20万吨之间的水平,预计对市场影响暂时有限,参见下图。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玉米市场部分渠道货源流通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市场的“看跌”心理。不过,从中期趋势来看,国内玉米市场的真正考验恐怕还是在9月份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