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得益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大同市智慧农业步入了发展快车道,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可感知、可控制、可预测”的智能化生产模式推动传统农业由“望天收”变成“慧种田”,更为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种了一辈子玉米的大同市云冈区西韩岭乡北村农民昝普亮,以前从没想过种地能和天上的卫星挂上钩。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由昝普亮担任理事长的云冈区普天友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逐渐进入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阶段。今年,大同市承接了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北斗+智慧农业”支撑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试点任务,并将试点任务交予普天友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
应用了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的播种机械,凭借精确控制的行驶轨迹和播种速度,实现了玉米种植的智能化、无人化、精准化。同时,通过5G+玉米生产指挥系统、5G+玉米生产管理系统、5G+玉米生产物联网监测系统、5G+玉米农机作业监管系统,昝普亮不用下田,在屏幕上查看实时数据分析结果,就能实现对玉米生产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望着试验田里茁壮成长的玉米苗,他满怀信心地发出邀请:“待到秋收时,请大家一同来见证我们的丰收吧!”
转自中华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