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策性粮食交易方面,8月26日最低收购价稻谷共投放60万吨,成交黑龙江粳稻0.4万吨,成交率0.67%。黑龙江粳稻方面,销售2020-2023年粳稻30万吨,成交0.4万吨,成交率1.33%,周环比上升0.37%,但仍然保持地位,成交价2610-2760元/吨,成交均价2700元/吨,周环比上升103元/吨。安徽籼稻方面,销售2021-2022年中晚籼稻9万吨,全部流拍。
地方稻米交易方面,销售2023-2024年产粳稻5.76 万吨,成交2.99万吨,成交均价2833元/吨;购销合作(先预采购新粳稻,后由中标方回购)交易粳稻2.12 万吨,全部成交,其中,预采购2025年产粳稻1.06万吨,全部成交,采购均价2800 元/吨,未来回购均价2800元/吨。销售2023-2024年产中晚籼稻1.62 万吨,成交0.69 万吨,成交均价2862元/吨;购销合作(先预采购新籼稻,后由中标方回购)交易中晚籼稻0.50 万吨,全部成交,其中,预采购2025年产中晚籼稻0.25 万吨,全部成交,采购均价2600 元/吨,未来回购均价2600 元/吨。地方成品大米方面,销售2024-2025年产成品大米0.07万吨,全部成交,成交均价3983 元/吨;采购2025年产成品大米0.07 万吨,全部成交,成交均价3704元/吨;购销合作(先采购新成品大米,后由中标方回购)交易0.06万吨,全部成交,其中,采购2025年产成品大米0.03万吨,全部成交,采购均价3700 元/吨,未来回购均价3200元/吨。
中储粮公益专场交易方面,销售2022年产粳稻1.62万吨,成交0.74万吨,成交均价2678元/吨。销售2021-2022年产中晚籼稻1.84万吨,成交0.29万吨,成交均价2300元/吨。
本周江苏稻米市场继续延续“供强需弱”的格局,整体行情承压运行,与上周相比,市场供需基本面未发生实质性转变,价格重心在供应充裕和需求疲软的双重压制下进一步下移。
稻谷方面,各级储备轮换仍在大量出库,市场粮源充足,下游采购谨慎,质价比成为成交关键因素。最近两期最低收购价稻谷销售成交率持续低迷,正是印证了这一局面。本周普通粳稻投放量6.16万吨,较上周8.44万吨继续减少,但成交量3.41万吨与上周3.92万吨略有增加,显示市场仍具刚性需求,但采购方选择余地较大,成交均价2777元/吨,呈下移趋势(上周2827元/吨),大量低价标的流拍反映出米企对粮源质量要求苛刻,压价心态浓厚。中晚籼稻成交0.98万吨,成交均价2592元/吨,主要受部分低质价粮源影响,较上周2786元/吨显著下跌,成交价格区间2300-2840元/吨也显示质价分化显著。优质粳稻行情依旧低迷,南粳9108全部流拍,南粳46底价3100元/吨成交且无溢价,南粳5055虽部分成交但溢价有限,表明在市场整体下行通道中,优质品种溢价能力持续受挤压,买方对高起拍价接受度极低,市场信心不足。大米方面,终端消费未见显著起色。虽然暑期结束带来季节性需求小幅回升,但对价格的提振作用微乎其微。副产品价格走低持续挤压原粮价格下跌给加工企业带来的利润空间,加工效益未能得到实质性改善,致使企业持续低库存策略,采购原粮极为谨慎。本周挂网采购大米718吨全部成交,成交均价3704元/吨,销售粳米498吨全部成交,均价3655元/吨,与上周基本持平。
展望后市,市场关注焦点已开始转向新季稻谷的生长情况及节前备货动能。南方持续高温对新稻产量和质量形成的潜在威胁,与陈稻市场充足的供应形成远期与近期的博弈。随着中秋、国庆双节临近,节前备货需求能否如期启动并有效提振大米走货量,将是市场企稳甚至短期反弹的关键。然而,在整体供需格局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前,预计江苏稻米市场仍将延续震荡偏弱的运行态势,价格的任何回暖都需以需求端的实质性放量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