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通辽民营粮食购销行业商会官方网站!
大豆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行情 - 大豆

北美大豆苦等买家 阿根廷豆农待价而沽

作者:sysadmin 来源: 时间:2025/8/21 浏览:45 次 字号:【 】 【关闭

  

当美国大豆种植者因中美贸易僵局深陷“出口无门”的焦虑,阿根廷豆农却面临着另一种更复杂的困境——“卖还是不卖大豆”,不再是简单的“落袋为安”或“囤货待涨”,而是一场在全球贸易格局、本土金融诱惑与政治不确定性交织下的三重博弈。每一粒大豆都承载着双重属性:既是田间收获的农作物,也是对冲汇率风险的“硬通货”,更是押注国际博弈与国内政策的“筹码”,这种多重身份的叠加,让阿根廷豆农的决策成为新兴市场农业在全球化浪潮中生存状态的缩影。

第一重博弈:本土金融的“机会成本陷阱”——高息理财VS大豆升贴水

对阿根廷豆农而言,第一个需要跨越的“决策门槛”,是本土金融市场抛出的高息诱惑与大豆期现收益的残酷对比。当前罗萨里奥现货大豆与2025年11月合约的升贴水为3.2%,折合每月仅1.0%;即便将期限拉长至2026年1月,月均收益也仅0.8%。这一收益水平,在阿根廷“超高利率”的金融环境中几乎毫无竞争力——阿根廷国家银行30天比索定期存款月息达44%,财政部短期资本化票据(Lecaps)年化有效利率更是突破60%,意味着将卖豆资金投入理财,一个月的收益就能远超囤豆半年的升贴水。

这种“机会成本差”对中小豆农尤为致命。受种子、化肥等投入成本持续上涨挤压,他们亟需现金流覆盖下一季生产开支,“即时出售大豆+配置高息理财”的组合,看似是短期性价比最高的选择。但大豆的“汇率对冲属性”又让他们犹豫:阿根廷比索长期处于贬值通道,历史数据显示,每当比索突发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大豆能有效抵御财富缩水,而高息理财的“纸面收益”可能被汇率波动吞噬。

于是,第一重博弈的核心浮出水面:豆农需预判本届政府“以汇率为通胀锚”的政策能否持续——若汇率稳定,卖豆理财是最优解;若比索贬值风险升温,囤豆才是“安全垫”,而这种预判的容错率极低,一步错便可能吞噬全年利润。

第二重博弈:全球贸易的“被动红利与风险”——中美僵局下的阿根廷机会

阿根廷豆农的决策,始终被全球大豆贸易的“看不见的手”牵引,而当前中美贸易僵局,恰为这场博弈注入了最关键的变量。一边是美国大豆种植者的焦虑:2025/26年度大豆至今无中国预购,出口量创20年新低,中国已将大部分需求转向巴西大豆市场;另一边是阿根廷的潜在机会——若中美谈判持续破裂,市场普遍预期中国将进一步“加码”南美大豆采购,届时阿根廷大豆FOB价与美国出口价的价差可能拉大,出口商支付能力提升,豆农的议价空间也会随之扩大。

但这种“被动红利”暗藏两大风险。其一,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尽管中美僵局提供了“地缘政治溢价”,但全球大豆供应端并非紧平衡——巴西2024/25年度大豆产量被上调至1.703亿吨,美国虽出口遇阻但单产仍有支撑,若国际豆价因供应过剩掉头向下,“溢价”将瞬间被吞噬。其二,中国需求的“替代性”。中国对巴西大豆的采购渠道已高度稳定,阿根廷并非“唯一选项”,即便中美谈判失败,中国也未必会大幅增加阿根廷大豆进口,豆农若盲目囤豆赌“红利”,可能陷入“价涨预期落空”的困境。

更微妙的是,美国豆农的困境与阿根廷豆农的机会形成了“镜像关系”:美国因关税失去中国市场,阿根廷看似受益,却又受制于全球价格体系与中国的采购策略,这种“被动受益”的地位,让阿根廷豆农在“卖与不卖”时始终带着一份不确定性——他们无法主动创造机会,只能被动等待全球贸易格局的“风向”。

第三重博弈:政治不确定性的“观望迷雾”——选举前后的政策变量

2025年下半年的两场关键选举,为阿根廷豆农的决策蒙上了最后一层迷雾。9月7日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省级立法选举、10月26日全国立法选举,无论结果对米莱政府有利与否,都将直接传导至汇率、出口税、农业补贴等核心政策变量,而这些变量恰恰是大豆收益的“关键调节器”。

豆农们最担心的,是选举后可能出现的政策转向。若反对党上台调整大豆出口税(历史上阿根廷曾多次临时上调农产品出口税),即时出售能规避后期收益缩水;若政府为稳定汇率放松外汇管制,比索可能贬值,囤豆的对冲价值将凸显;若新政策倾向于“扶持本土压榨业”,大豆直接出口收益可能被挤压。这种“政策未知性”让不少豆农选择“观望”——毕竟农业生产周期长,一次政策变动可能吞噬数月的辛苦收益,在选举结果未明前,“暂不出售”成为保守者的选择,即便要承担仓储成本与理财收益的损失。

更现实的是,阿根廷农业政策的“不连续性”早已让豆农形成“避险本能”。过去十年,阿根廷大豆出口税在15%至30%间反复调整,汇率管制时松时紧,这种政策波动让豆农不敢轻易“押注长期”,只能在“短期收益”与“长期风险”间反复权衡,而选举则将这种权衡的难度推向了顶点。

综上,阿根廷豆农的“卖与不卖”,始终深陷本土金融“机会成本陷阱”、全球贸易“被动红利与风险”、政治“政策未知性”的三重博弈漩涡——既需在阿根廷国家银行高息存款、财政部Lecaps票据的诱惑与大豆“汇率对冲属性”间,艰难预判本届政府“以汇率为通胀锚”政策的持续性;又要在中美贸易僵局带来的潜在机会里,权衡全球大豆供应宽松预期与中国需求替代的风险,警惕“地缘政治溢价”被价格波动吞噬;更需为阿根廷国内9月省级选举、10月全国中期选举后的出口税调整、外汇管制变动等政策转向保留“观望”空间,毕竟阿根廷过去十年大豆出口税15%-30%的反复调整,早已让豆农养成对政策不连续性的“避险本能”。

这种决策的复杂性,恰与北美大豆种植者“出口无门”的焦虑形成镜像:前者苦于“选择太多而容错率太低”——一步预判失误便可能吞噬全年利润;后者困于“需求太少而破局无路”——2025/26年度大豆无中国预购、出口创20年新低。两者看似境遇不同,本质却都是全球化浪潮中,农业生产受制于外部贸易格局与本土变量的缩影。对阿根廷豆农而言,“待价而沽”从来不是简单的“囤货待涨”,而是在每重博弈都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中,寻找“即时出售获现金流”“中期观望等政策”“长期囤豆对冲汇率”的动态平衡,这也正是文章开篇所指“新兴市场农业在全球化浪潮中生存状态”的最真实体现。

转自中华粮网
版权所有:通辽粮食行业商会 电话:(0475)8234669
商会地址: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建国路世基大厦十五层
E-mail:tllssh@126.com  蒙ICP备19002393号-1  技术支持万博网